自由有多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七十九章 石油公司,1890德意志霸权之路,自由有多远,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英国壳牌石油运输公司起初只是位于伦敦泰晤士河码头上的一家门面不大的古董小店,店主老塞缪尔是一个犹太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终于积累起少量资本。此时,英国工业革命兴起所产生的巨大成果使得英国本国生产的商品远远超过了本国国民的需求,其产品只有通过发展海外贸易才能进行消化,于是大英帝国将其触角伸向世界各地,通过各种手段使一些国家与其进行通商,因而当时在英国兴起了一股海外贸易风。

老塞缪尔也同样将眼光瞄向了海外贸易,经过仔细考虑,他决定将日本作为拓展海外业务的突破口,因为当时的日本天皇正想以西方为标杆发展本国的经济,而作为工业革命开展最早、当时最强大的大英帝国无疑是学习的最佳标杆,于是日本希望大量从英国进口各种机械设备。

1870年,老塞缪尔去世,生意交给两个儿子继续打理。他们把英国的机器卖到日本换回贝壳、珍珠、涂料、雕刻品等饰品,再把这些饰品运到英国贩卖。

在贸易业的如鱼得水并没有让塞缪尔满足。永不满足、追逐利润是商人的本性。1878年,通过托运煤油的机会,他初次涉足石油业,石油业更加高额的利润让他垂涎欲滴,但在这个行业中他要面对的对手则是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石油业的“头狼”,与狼争夺食物注定不会太容易。

巴库地区是俄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产地之一,为运送巴库石油,1880年俄国开始铺设贯穿高加索的铁路,由于建铁路的钱是从当时欧洲最著名的金融世家罗斯柴尔德家族借的,根据协议,所有出口的俄国石油统归罗斯柴尔德家族销售。俄国的煤油源源不断地涌入巴库寻找市场,如何处置这些过剩的煤油这一问题变得越发棘手。当时,标准石油公司已经控制了亚洲地区煤油的销售,不准别的企业进入该地区。但是,罗氏家族对东方特别感兴趣,因为那里的亿万人民是煤油的潜在顾客,可是怎么样绕过标准石油公司,把煤油运到那里去销售呢?

年轻但是有着丰富商业经验的塞缪尔得知此消息后,意识到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石油业高额的利润远非以往的贸易所能比拟的。于是与罗氏家族一拍即合,于1891年获得独家经营里海和黑海地区的煤油。为期9年。于是其与标准石油的战争即将打响。

标准石油公司的实力就无需多言了,那就是一个神话般的存在。他们凭借其在美国获得的利润为后盾,在与竞争对手竞争的市场上削价出售,从而使竞争对手歇业,这种大打价格战的方式是其屡试不爽的手法。

面对与洛克菲勒这个最强劲的对手竞争的残酷现实,年轻的马库斯-塞缪尔很快就认识到:要想打赢这场价格战,必须在各个市场与其竞争,并且采取一切措施降低运输成本,这样才能承受标准石油这么低的价格,才能彻底打破洛克菲勒的价格战术。

当时装载煤油的是一种容量为五加仑的镀锡铁皮罐。这种方式虽然方便了用户。但是运送铁罐及木箱的费用却是相当高。塞缪尔在巴库视察油田的过程中,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也像标准石油公司用桶装或灌装的方式贩运,肯定不能与之竞争。但是如果我们采用油轮,采取批卖的方式。那么成本就大大降低。就一定能与标准石油竞争了。”当时。通过油轮运输的风险实在太大,因为油轮可能会受到印度洋的炎热条件及季风的影响而发生意外;此外,苏伊士运河是否会允许满载石油的船只通过。这也得打上一个问号。塞缪尔决定孤注一掷,他拜访造船专家,研究能耐热的油轮,并且采取各种周密的预防措施排除危险,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展开着。但是,就在伦敦传出塞缪尔即将建造新船队的消息后不久,标准石油公司在英国发动了一场反对油船通过苏伊士运河的浪潮,希望能够阻止塞缪尔实现这种新的运输方式。但是那时的塞缪尔在伦敦已经是一个有地位的人了,他将其造船计划上升到国家利益的高度以此希望获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他成功了。

1892年,新设计的、能够适合苏伊士运河英国当局的油轮问世了,油轮载重5010吨,上面悬挂塞缪尔的壳牌标志,油轮驶出翰德普尔造船码头,经地中海进入黑海,到达巴库后装载了大量的石油开始其充满希望的海上之旅,实现了塞缪尔设想的蓝图。

新航道的开辟,新油轮的,使得壳牌的运输成本大幅降低,壳牌在第一次与标准石油的交锋中取得胜利,一时间,壳牌的煤油充斥亚洲各个地区。不甘心被壳牌这么一个“暴发户”打败的标准石油迅速发起了一连串的反击,企图重新恢复其在全球范围的垄断地位,它使世界石油价格在原有低价上进一步下跌,许多小生产厂家因此关门歇业,壳牌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只是凭借其健全的销售网络、日益强大的船队以及俄国大量的石油供应,依然可以勉强支撑下去。看到了被自己逼入困境的壳牌,标准石油公司企图以8万英镑的好处迫使其退出市场,但是塞缪尔毅然对此予以拒绝。

不过塞缪尔虽有骨气,企业的困境依旧,随之而来的一此决策失败更是将企业至于破产的边缘。

塞缪尔意识到要想赢得与标准石油的竞争,拥有强大的运输队伍还不足够,拥有丰富的石油储备才是根本,因而,壳牌对其石油的储备和产量极其重视,尤其是在运输距离较近的亚洲。当荷属婆罗洲产油的消息传到伦敦时,塞缪尔立即将外甥麦克派遣到婆罗洲进行考察。但是,麦克在当地考察时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没有经过仔细调查,就很冒失地出高价钱,把东印度公司声称“有油矿”的婆罗洲巴厘巴板的采矿权买了下来。由于轻信麦克没有根据的调查报告,塞缪尔转而将对巴库油田的依赖重心转移到巴厘巴板。这样一来,由于婆罗洲的“油矿”为重油,而重油是很难销售出去的,即便是再经过精炼,也无法变成灯油。塞缪尔只能将少量的重油蒸发成轻油之后,混合从巴库油田进口的灯油才能出售。这一重大的决策错误,使壳牌石油公司到1898年下半年已经濒于倒闭。

历史上,由于美西战争的爆发,标准石油公司运输受限,壳牌公司才得以度过难关。可是本位面,战争还是没影的事。因此塞缪尔度日如年。

与壳牌公司同命相怜的是另外一家根植亚洲的石油公司——荷兰皇家石油公司。

1880年,荷兰人安昆在荷属东印度的苏门答腊地区一个烟草种植园里发现了石油,安昆听说过有关美国宾夕法尼亚石油以及洛克菲勒的故事,于是,他向政府申请开采权,很快就得到政府准许。安昆自己创建了苏门答腊石油公司,并且以其股权做抵押,向巴达维亚的东印度公司银行贷款。安昆申请到贷款之后,就开始尝试开采,但是贷款很快就被花光了。于是他返回了荷兰。想再筹集一笔款子。但是,他在海牙没有找到资金来源,只好又踏上了巴达维亚的土地,向当地银行求援。

同时。公司在石油生产量方面也遇到困境。到1885年。即发现油田的第五个年头。公司在距地22米的油层中终于挖掘出了石油,但日产量仅5桶(约800升)。荷兰政府为了获得石油采挖技术,甚至曾派遣技师前往宾夕法尼亚盗取技术。但是由于美国人防备严密,盗取技术的计划没有得逞。不久,公司又挖掘出了第2口油井,但日产量也只有5桶,在两年之后,该井的日产量提高到了140桶,但是荷兰政府却出于种种原因,借口资金不足,停止对这些油井的开采了。困境之中,安昆准备放弃继续开采石油的做法,失望地返回荷兰。但是,上帝似乎对他显示了恩惠,就在安昆回国的途中,安昆在船上认识的一位爪哇银行家对安昆的石油公司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愿意继续做那里的石油开采工作。于是,后者与海牙的资本家联合,取得国王威廉三世的特许后,于1890年6月16日成立荷兰皇家石油公司,新公司在阿姆斯特丹上市融资。

尽管如此,资金短缺和技术匮乏一直是困扰新公司的问题,而1897年荷兰皇家石油公司陷入产量危机使情况变得更糟,公司原来开采的几个油田面临枯竭。为解决问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们派出以两个地质学家领衔的考察组去勘探石油资源,这在当时是一个赌博,因为在此之前几乎没有石油公司请过地质学家做顾问,他们被认为是一批只会纸上谈兵的人。

1898年,新的油田终于发现,但公司的资金周转却难以为继。

就在这时,深刻洞悉世界石油市场风云和竞争对手情况的施泰因塔尔,亲自前往伦敦和海牙,以谦卑的姿态和塞缪尔以及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总经理谈判,希望将三家公司合并到一起。

“塞缪尔先生,现在的情况是,我的公司有资金、有油源,有市场,但是缺乏在海外销售灯油的渠道。来自罗马尼亚的石油靠着关税的保护已经挤走了标准石油公司,因此我们的产品在欧洲关税共同体内享有垄断性质的高额利润。问题在于,欧洲需要的是汽油和润滑油,灯油的销量较少。为了销售过剩的灯油,我们需要您的运输船队。”施泰因塔尔和塞缪尔见面后开门见山的说道。

施泰因塔尔的提议正中后者的下怀,由于婆罗洲投资的失败,以及和标准石油公司竞争的噩梦已经让塞缪尔心生退意,虽然标准石油公司也提出了对壳牌的收购,而且开价不低,不过塞缪尔权衡再三,决定将公司并入德意志皇家石油公司,不是出于利润的考虑,纯粹是为了争一口气。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施泰因塔尔也是犹太人。

对于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并购则得到了荷兰政府高层的关照。在欧洲关税同盟建立后,荷兰也有意加入,但是却遭到德国内部的汉堡和不莱梅等北海沿岸港口城市的坚决反对,所以事情始终毫无进展。后者担心荷兰加入同盟后,强大的鹿特丹港口会分走德国西部的货源。

为了加强和德国产业资本的合作,加深德荷两国的经贸往来,荷兰政府有意让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并入德意志石油公司。

1898年圣诞节前夕,新公司正式成立,公司全名德荷皇家壳牌石油公司,总部位于荷兰海牙,其中德国资本占80%,荷兰皇家公司和壳牌公司各占10%。

由于获得了荷兰殖民地的垄断开采权,所以公司年度利润除了给予德国政府20%和德国皇室的5%以外,还要拿出5%交予荷兰政府。

新公司成立后,来自东印度的一批有经验的钻井工人来到罗马尼亚,到1900年,罗马尼亚石油的产量达到300万吨,比两年前增加了4倍,并排挤了来自巴库的石油,彻底垄断了中欧关税同盟区的石油供应。

同时,1900年后,由于燃油锅炉开始在德国海军中大量装备,壳牌在婆罗洲的出产重油的大油田也变得很有价值。

此外,新公司也不断在东印度打出高产油井,到1905年,随着德属西非一口自喷井的出现,德荷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的原油产量在全球市场的份额首次突破了30%。公司在远东、南美、英国等全球各主要市场和标准石油公司展开竞争。

在施泰因塔尔的带领下,这家规模宏大的世界级公司和年轻的德意志帝国相互扶持,共同成长。(未完待续。。)

&.月票支持!</dd>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游戏竞技小说相关阅读More+

纨绔守则

两勺咖啡

陆凡江满月

小说免费阅读

惊世骇俗两百年

夜孤风

星河武帝

萧光年

陆弥异世证道传

清河碧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