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1 好事成双
暗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781 好事成双,继承三千年肖遥桑青叶,暗石,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桌子上的这副书法仅仅只有4行,明显是一幅残缺的书法作品,并没有结尾就中断了。
从材质上看,这幅作品应该是绢本。
秦华礼、陆亚鸿等人对于书画鉴赏都颇为精通,看的最为仔细。
他们二人都能够看出,本帖绢地和前面花绫隔水均宋时织物。此帖绢本的尺寸纵约二十几厘米,横有十四五厘米。故宫有象牙嵌木尺,是清代标准营造尺,以此测量与《石渠宝笈续编》记录的“纵七寸六分横四寸三分”完全符合。
卷上弘历题写帖文,年款庚戌,即乾隆五十五年。后边文徵明、王榖祥、彭年、胡汝嘉等跋及诸家印记无一不齐。
文徵明跋指出:右军书多写绢地。此帖已刻入《绛帖》。帖上有骑缝“绍兴”三小玺。还有附马都尉王晋卿“妙绝古今”、“书画印”和柯九思印。王、柯二君藻鉴最精,当为真迹无疑。
文徵明是书画家兼鉴赏家,又是此帖的收藏与研究者,他写下的鉴识具体而切要,研究价值巨大且意义深远。
众人先是欣赏了片刻,苏先骏忍不住出声问道:“难道这就是王羲之的真迹,怎么还是残缺品呀?”
既然刚才王小先指出这幅作品是王右军的平安帖,苏先骏当然不会对王小先的鉴定结果有什么质疑。何况这幅作品是唐正山这位超级大佬拿出来的,更不可能是赝品。
唐正山瞪了他一眼,对于他这弱智的问题懒得搭理。
盘午的收藏当中,也没有王羲之的《平安帖》,肖遥对这幅作品也很重视,鉴赏的很仔细。
此绢本笔法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颇合羲之草书法度。因刻意摹写,呈现轻重浓淡,然不免有笔滞处。虽是摹本,但也能从中看出王右军真迹的几分法度。
仔细鉴赏之后,肖遥心情极佳。
自从和苏先骏认识之后,两个人的关系一直维护的不错,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擅长的地方,肖遥倒没有嘲笑他这个明显是外行人才会问出来的问题。
肖遥回应道:“你不会以为这就是王羲之的真迹吧?”
“难道这不是王羲之的真迹吗?我是不是对王总的话没有理解透彻?我现在越发的糊涂了。”苏先骏挠挠脑门说道。
肖遥没有耐心的给他科普,“《平安帖》前人著录皆称《告姜帖》或者《告姜道帖》,帖文有九行。此摹本仅存四行,缺少后五行帖文,确实有所残缺,并非完整的帖文。
《宣和书谱》载王羲之《平安帖》有二,一是草书,二是行书,然只有帖名没有帖文,是否与本帖有关不好确定。
时过一千六百年,历经岁月变迁,王羲之直接手写的原迹早已不见踪影。就算在北宋时也只有几件视为原迹,如米芾曾获得的《王略帖》。
传世的王羲之书迹有两类,一是后人勾摹的墨迹本,二是石刻或者木刻的碑帖。
碑帖从勾摹开始,经过上石、刊刻、捶拓,再经过装裱的过程,书法原貌往往会打了折扣。
墨迹摹本是从原迹上直接勾摹下来的,或者从唐摹本上再勾摹下来的,方法是双勾廓填或者双勾廓填兼临写,这中间又以唐代硬黄纸所摹为最精。
据我鉴定的结果,此帖应该是南宋勾摹本,虽然并不是王右军的手写真迹,但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是极为珍惜难得了。”
“看来我以后应该多读点书,这种常识性的东西都不知道,这也太丢人了。”苏先骏挠挠头皮,很不好意思的说道。
虽然他的脸皮一向比较厚,但在这么多重量级大佬的面前丢了这么大人,他也觉得很没面子。
肖遥却并不以为意,“每个人都有知识盲点,京大校长致辞的时候也难免要念白字,难道就因为这点失误,就要抨击这位校长没知识没文化吗?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把所有字都念对,哪怕是一些常见字,你又不是搞收藏的,不知道这些常识性的收藏知识也很正常。”
经过肖遥这样一安慰,苏先骏马上恢复了活力,也不怕丢面子,继续询问刚才的问题,“此贴明显不全,这里面又有什么故事吗?”
“此绢本的前后两边都有割裁不齐的痕迹,因此现存四行只是原来绢本中间的一段。至于后面原应有的五行,何时分裂,分裂后的去向如何?这就很难猜测了。
至于这中间有什么故事,我还真的不清楚,但我猜测,此贴也许并不是无意中损毁,很可能是为了谋利故意如此。”肖遥说道。
“怎么还会有人干这种缺德事啊?”苏先骏有些难以理解。
肖遥继续说道:“古书画真迹被后人割裂分散是真迹改头换面的常用手法。
一件较长的书画卷,往往被市侩后入分割分售而谋利。比如相传为周文矩画的《宫中图》粉本长卷,竟然被分割成五段,如今被分别收藏在四大博物馆以及一位私人手中。”
此贴在7年前就已经拍出了超出三个亿的惊人天价,时至今日,价格肯定更高。
仅此一幅作品就已经足以媲美前面几位理事拿出来的贺礼,唐正山准备的另外一幅画作,想必也是同等档次的真迹重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