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西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三十章 图谋不轨,明朝大丈夫,燕西风,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下面户部尚书黄汝良见了,小心问道:“陛下,河南这次遭灾波及范围不小,不知河南众位官员拨了多少赈灾粮食?”
朱由检举着奏报笑道:“河南府凑集了一万石粮食,开封府各地州县一共凑集了十万石粮食。”
“嘶!”听了这个数字,黄汝良倒吸一口冷气。
对于这个数字,黄汝良并不怀疑。
河南的地方官员若是作假,决不会报这么大的数字,报个万把千石就可以了,报这个数字就说明他们确实弄了这么多的粮食。
只是这十多万石粮食,这帮家伙从哪凑出来的?
黄汝良正琢磨呢,殿外又传来奏报。
看到进殿奏报的官员,在场众官员心里咯噔一声,心中俱道:这次只怕是没好事儿。
无他,这次来奏报的是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
骆养性进殿给朱由检行礼之后,拿着数封书信说道:“启奏陛下,臣接到密报,河南一地众官员弄虚作假。”
众官员闻听心中大怒,锦衣卫这帮人的狗爪子又伸出来了,竟然举报封疆大吏。
骆养性见众官员对自己怒目而视,神情颇有些尴尬,不过还是接道:“启奏陛下,密报里说,河南赈灾的粮食并非河南所筹,而是山西参将李景和开封周王千岁出的粮食。其中李景从山西带了五万石,周王千岁出了六万石。据说山西参将李景随后又调集了大批粮食,此时正运往河南。”
众人闻听大惊,山西参将李景?那不是年前提的么?以前好像是个富商来着,他怎么跑河南放粮赈灾了?
随即某些人精神大振,今天议的是河南大水,赈灾放粮的事情,没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什么事儿,这回可把他们憋坏了。
猛听山西参将李景到河南赈灾放粮,顿时群情激奋,首先跳出来的便是山西道监察御史董炳泉。
“启奏陛下,臣弹劾山西参将李景擅自越境放粮意图不轨。”董炳泉上前说道。
听董炳泉弹劾李景图谋不轨,众人尽皆骇然。
言官们虽然整天弹劾这个,弹劾那个,但是很少有用这么重罪名弹劾人的,毕竟大家同朝为官,不是什么生死大敌,没必要跟人玩命儿,只要把对手赶出朝廷即可。
但是董炳泉弹劾李景的罪名,却是要把李景往死里整。
要知道皇帝最怕的就是领军的将军拥兵自重,因此明朝跟宋朝一样,施行的是以文制武的国策,并且对武将制定了诸多的限制。比如负责防御的将领,不得命令不许越界,负责作战的将领,不得军令不许跨境追敌等等。
李景是参将,参将的职责就是保护地方,是防御型的将领。
负责防御的将军未得军令擅自越境,形同谋反,逮住那可是要满门抄斩,诛灭九族的。
董炳泉弹劾李景说的是皇帝最忌讳的事情,那自是要致李景于死地。
说实话,当听到骆养性奏报说李景运粮到河南赈灾时,朱由检并没想到李景此举有什么不妥,甚至还认为李景此举乃是一心为国。
但是听了董炳泉弹劾李景的罪名之后,朱由检顿时沉思起来。
从心里说,朱由检对这些言官们可谓厌恶到极点,根本不愿意听他们说话。
而且朱由检知道董炳泉为什么要弹劾李景。
因为许鼎臣和曹文诏保举李景时,说李景是商人出身。
在明朝,商人的社会地位为是最低的,士农工商,排在最后一位,文人们连武将都瞧不起,何况是一个商人?
李景凭空出现,先是绛州守备,后升山西参将,还授从二品的镇国将军衔,擢升的速度实在太快,可以说严重地刺激了那些文官们的神经。
我们寒窗苦读十余载,参加了无数次考试才有了功名,混到现在才七品,你一个商人,也没见你干什么事儿,就成了从二品的参将,待遇相差实在太大。
董炳泉弹劾李景实际上是嫉妒心在作祟。
但是董炳泉弹劾李景的罪名,却不得不让朱由检考虑。
不过朱由检也不是糊涂人。
他知道户部的底子,户部连边军的军饷都拖欠,哪里会给李景发军饷?
李景当了山西参将到现在,朝廷还没给人家发过一文军饷,送过一粒军粮。
说白了李景只是挂了个朝廷的官衔儿。
别人当官儿都有薪饷,到了李景这里一个钱没有,然后要拿人问罪,这也太说不过去了。李景现在要是还是商人,那么他到河南赈灾的话,朝廷怎么也得给他发一个义商的牌匾,然后封他一个官身。合着李景是商人出去赈灾就得嘉奖,当了参将出去赈灾就得斩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