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六十章 动力之源,帝国风云,闪烁,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笔趣阁 最快更新帝国风云 !

可以说,斯普鲁恩斯的判断非常准确。

顾祝同在回到腊包尔之后,跟鲁志刚见过一面,商讨了西南太平洋的战局,两人都认为有必要加快推进速度。

正是如此,鲁志刚才决定在九月中旬攻打新喀里多尼亚。

也就是说,舰队最迟得在九月初夺取制海权,然后转为对地打击,在登陆之前完成十天左右的火力准备。

当然,登陆前的火力准备不仅仅是舰队的事情。

鲁志刚已经做出承诺,在舰队夺取制海权的时候,他将向所罗门群岛至少部署一千架作战半径在一千五百公里以上的轰炸机,以及五百架作战半径相当的远程战斗机,承担大部分轰炸任务,舰队的主要任务是封锁新喀里多尼亚。

当时,鲁志刚没有夸海口。

在第一种重型轰炸机顺利量产之后,西飞再接再厉,一边对其进行改进,比如换上功率更大的发动机,一边着手设计新式轰炸机。此外,受到中德轰炸机贸易刺激,其他几家飞机制造厂也加入了轰炸机的研制行列。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项关键技术,即涡轮增压航空发动机。

大战爆发后不久,中国的航空发动机研制厂家就通过德意志第二帝国提供的技术,掌握了机械增压发动机的生产工艺,并且对增压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可惜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涡轮增压领域没有太大的技术优势。这也主要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没有这方面的需求。

要知道,在大战爆发之前。涡轮增压技术主要用在大型发动机上,而这些发动机主要配备于大型飞机。此外,涡轮增压技术还不够成熟,导致的增重抵消了提升的功率,使其在战术飞机上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事实上,整个大战期间,就没有几种战术飞机采用涡轮增压发动机。

说得简单一些。涡轮增压发动机的优势在高空,即在大气稀薄的情况下,涡轮增压才能发挥出足够明显的作用。在军用飞机领域,只有重型轰炸机需要在高空飞行,大部分战术飞机的活动高度都在五千米以下,因此机械增压发动机就足够了,根本没有必要配备涡轮增压发动机。

大战爆发前。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以战术航空兵为主,根本不重视战略航空兵。

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发动机厂商没有发展涡轮增压技术的动力,而且也得不到军方的支持。

受此影响,中国的发动机厂商在此领域也没有多少优势可言。

直到大战爆发,中国空军开始重视战略航空兵,中国的发动机生产厂商才开始在涡轮增压技术上发力。

得益于重型轰炸机的巨额订单,几家主要的发动机厂商都不存在资金匮乏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航空动力工程师中,有很大一批曾经去过美国深造。而且不少都在美国有过工作经历。

要知道,在大战爆发前,美国在涡轮增压发动机领域拥有最强的技术优势。

原因很简单,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将军是一名杜黑的忠实信徒,而且从来不甘心居于人下。

大战爆发前,阿诺德就多次提出效仿英德。组建**空军。

只是。阿诺德的主张根本没有得到支持。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所有美国人都在检讨,即为战争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之后,美国得到了些什么。由此。美国在战后刮起了孤立浪潮。在军备上,绝大部分美国人都相信。只需要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就行了,根本没有必要发展其他性质的军事力量,连美国陆军都遭到大幅度削弱。

在这种背景下,显然不可能诞生**空军。

只是,阿诺德没有就此却步。

在他的领导下,美国陆军航空兵一直注重进攻,特别是在进入三零年代之后,随着航空技术飞速发展,美国陆军航空兵率先投资研制重型轰炸机,而且一直以轰炸机部队为主要作战力量。

可以说,在大战爆发前,美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战略航空兵。

虽然这也导致美国陆军航空兵在战术领域严重不足,其在大战前研制与装备的战斗机在性能上都比不上欧洲国家的战斗机,但是效果也极为显著,即在美国参战后,能够非常迅速的派遣战略航空兵参战,并且成为了反击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主要力量,还向英国皇家空军提供了大力援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游戏竞技小说相关阅读More+

七零空间:娇娇知青撩得糙汉心颤

沈晶冰

上将军

永秀

血战英雄

兵不血刃

贞观游龙

最后一次疯狂

全球崩坏

间歇性诈尸

征途

枪手1号